10月1日下午,《樂舞之美:絲路石窟中的樂舞世界》讀者分享會在北京圖書大廈全國新書首發(fā)平臺舉行。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副總經理程翔云,北京外國語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中華讀書報》“國際文化”?骶巺呛疲瑖乙患壯葑鄦T、中國音樂學院箜篌專業(yè)教師魯璐,《樂舞之美》編者王凱、陳柯翰,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融媒體部副主任王九玲等嘉賓參加分享會。
魯璐以現(xiàn)場演奏箜篌曲目《霓裳羽衣》開啟了讀者分享會,《霓裳羽衣》的影響力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從盛唐一直流傳到現(xiàn)代,成為音樂舞蹈史上的璀璨明珠。通過這樣的表演,觀眾可以感受到唐代樂舞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魯璐在分享會上對箜篌的分類、其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形態(tài)演變,以及現(xiàn)代箜篌與古代箜篌的差異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她首先介紹了箜篌的三種古形制:臥箜篌、豎箜篌和鳳首箜篌,揭示了它們在漢代至隋唐的流行與演變。其中,臥箜篌與琴瑟相似,但具有獨特的品位;豎箜篌則源自波斯,被稱為“胡箜篌”,其形狀類似弓,共鳴箱多為皮革制成,F(xiàn)代箜篌在20世紀30年代由中國樂器改革家創(chuàng)新而成,闡述了現(xiàn)代箜篌在演奏上的多樣性和豐富表現(xiàn)力。通過魯璐的介紹,與會者對箜篌的歷史演變和現(xiàn)代發(fā)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與濃厚的興趣。
吳浩在對絲綢之路上的樂舞藝術進行細致解讀中談到,佛教及其藝術形式在絲綢之路上的傳播和變化,是文化交流和互相影響的生動例證。他指出,絲綢之路上佛教傳播的歷史脈絡,以及佛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樂舞和造像藝術的演變與文明的互動關系緊密相連。詳細闡述了佛教如何沿著絲綢之路從印度傳入中國,隨著佛教的傳播,印度和中亞的樂舞形式也傳入中國,與中國的傳統(tǒng)樂舞相結合,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這些樂舞不僅在宗教儀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影響了宮廷和民間的表演藝術。
編者王凱在介紹《樂舞之美》一書時,深入闡述了絲綢之路文明的演變及其對樂舞藝術發(fā)展的影響,揭示了這一文化紐帶如何塑造了歷史上的舞蹈和音樂的演變過程。并對《樂舞之美》獨創(chuàng)的文創(chuàng)“沙石塵土”的創(chuàng)意歷程等做了詳細介紹。 《樂舞之美》編者王凱、陳柯翰現(xiàn)場介紹本書編纂亮點與設計 《樂舞之美:絲路石窟的樂舞世界》匯集了來自國內外13個石窟、38個博物館的圖版資料,以樂舞研究為視角,揭開了從古代埃及、波斯、犍陀羅、印度至中國漢唐之際樂舞的原生形態(tài),通過絲綢之路的傳播,融合了不同民族元素、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國家的審美,不斷進行藝術蛻變與演化,了解了古代中原與西域之間樂舞交流與融合的全過程。書中還特別考證了石窟寺、壁畫及館藏造像中的古代樂器,將它們分為3大項,14類、55件/套。編者從1萬多張高清圖版中精選220多張圖版展示出了與樂舞藝術相關的事例。書中仿佛轉動了絲路的時間齒輪,不斷變換場景,如石窟藝術中的彩繪壁畫、造像,墓葬藝術中的浮雕、壁畫,以及國內外的陶俑、雕塑、曲譜、書畫等館藏品。在實例的基礎上,書中深度解讀了文獻史料,邀請了多位在考古學、音樂史、舞蹈史、民族器樂等學術界卓有成績的學者專家,按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撰寫了既有學術性,又通俗易懂的文章,充分表現(xiàn)出了樂人與舞伎的多種才藝,在學術的基礎上為我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揭示了絲綢之路上人類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及其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展現(xiàn)一幅古代絲綢之路上曼妙美麗的樂舞世界,讓讀者得以窺見歷史的深邃與文化的多元。 活動現(xiàn)場書影 |